垃圾焚燒發電低價競標真是制勝法寶?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我國環境監管越來越嚴格,現在低價中標的企業,運營時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未來2年——3年,環保行業或許會淘汰一批企業。”
低價競標不可逆轉?
企業要想盈利,需要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未來一些行業還可能出現高收費現象據了解,大連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發電二期工程BOT項目的總投資約為11.58億元,日處理生活垃圾2250噸。項目合作期限為27年,其中建設期兩年,正式商業運營期25年。
2015年以來,垃圾處理領域屢次發生超低價中標事件。去年6月,山東新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報價48元/噸;8月,安徽蚌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報價26.8元/噸;10月,江蘇高郵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報價26.5元/噸;12月,浙江紹興項目以18元/噸的報價再度刷新了行業底線。僅僅數月間,中標價從48元/噸驟降至18元/噸,降幅達到62%。
“垃圾處理費目前正在低位徘徊,利潤已經很薄了。”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電分會秘書長郭云高表示。
而關于垃圾發電項目的成本,據測算,若考慮應收賬款周轉期的財務成本,垃圾處理服務費初始單價將上浮至68元/噸。不過,郭云高表示,垃圾發電企業的收入由“電價收入”和“垃圾處理費”兩大塊組成。
以一家日處理能力500噸的企業為例,一年處理量約為16萬噸,電價收入=160000×(280×0.65+20×0.4)=3040萬元;垃圾處理費按照18元/噸計算,則為160000×18=288萬元。垃圾處理費只占總收入的8.66%左右,比例很低。
即便如此,低價中標的企業要想盈利,還是需要加強管理、降低融資成本、縮短建設周期、實現規模效應,盡可能地降低成本。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說,低價競標似乎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因為地方政府的預期已經降低。未來,流域治理、地下管廊等新生事物還有可能出現高收費情況,而傳統的污水、垃圾處理等BOT項目已沒有機會溢價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行業環境是“錢多項目少”,隨著環境監管加嚴,低價企業可能被擠出企業為什么要低價競標?薛濤認為,很多企業抱著拿了項目以后再談價格的想法。比如,未來政策一旦變化、項目發生變動,企業就可以重新與政府談判,那時候變成“一對一”,企業會占主動權。
“很多低價中標的項目,后面都會加個特許經營條件:今后新項目、新標準……必須調價。”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
郭云高也表示,企業會與政府談一些邊界條件,總體算一個“大賬”。例如,政府如果要求企業必須對污水進行處理、循環使用,成本就會比較高;如果允許企業把污水通過管網排到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成本就能降低不少。
在他看來,低價競標成為常態,與地方政府的導向有很大關系。企業其實也不希望報低價,但政府作為招標主體的導向就是低價中標。
濟邦咨詢公司副總經理李競一表示,目前的大環境是“錢多項目少”,好的項目大家都會搶。
不過,環保項目的外部條件已逐漸發生變化。環保部門的監管力度將越來越大,環保企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曾表示,企業運營不良不但收不到費,還有可能受到處罰。比如,我國幾乎所有垃圾發電廠中飛灰都沒有作為危險廢棄物處理,有的會做水泥固化,有的直接填埋。過去這些習以為常,未來將受到嚴格監管。
薛濤也表示,隨著環境監管加嚴,仍然低價中標的企業將可能面對慘痛的教訓,甚至淘汰。行業只有經歷過這一階段,才會更理性報價。“預計明年,將有企業因此遭到淘汰。”他說。
對于中小企業,薛濤建議,可以通過技術研發、更新換代,或者降低自身制造成本進行轉型升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運。
郭云高則認為,從市場競爭的角度看,具有規模和競爭優勢的企業通過降價讓利可以迫使沒有能力的企業不能進入或者被迫退出,促使行業的凈化和進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